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

過年吃甜又吃油 小心肥肚加乳糜血 讓閃澱豆、油切菇來幫你

還記得去年剛過完年發生的新聞話題嗎? 去年過年期間鬧血荒,不少熱心人士前往捐血,捐血中心統計卻發現,有一成的民眾,捐血時連肥油也一起捐出來,也就是說血液中含有太多脂肪,成了「乳糜血」。由於若是將這種有著油膩膩奶油色的乳糜血漿,大量輸入人體,可能會引發血管阻塞,因此,捐血中心只好將這些乳糜血漿全部扔掉,使得民眾的愛心都白白浪費了。

一連九天的農曆春節假期,許多人選擇在國內或國外度假,或者與親友相約聚餐,在放鬆與愉快心情的情況下,難免不知不覺地多吃了些、多喝了些。也許有人趁機放縱一下自已的食慾,想好好用美食慰勞自己過去一年工作的辛苦。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過去的調查發現,85%有乳糜血症狀的捐血者飲食習慣「又油又甜」,超過80%的人習慣飲用含糖飲料。乳糜血的成因主要是因為不當的飲食習慣造成,除了油脂攝取過多外,攝取過多的精緻醣類,尤其甜食、飲料,都是造成乳糜血的原因。值得注意的是,絕大多數有乳糜血的人其BMI值超過24,屬於過重或肥胖,對身體健康來說是一個警訊。

那麼過年期間,我們要如何注意飲食才能避免肥肚加乳糜血上身呢? 除了不要吃太多肉類及粿類、糕點、餅乾等高澱粉類,也不要喝太多含糖飲料。食物的料理方式也要注意,最好少用炒、煎、炸等高油脂烹調的料理方式。還有,最多人疏忽的就是喜歡在寒流來襲的時候來一鍋熱滾滾、油辣的吃到飽麻辣鍋,一餐吃下來,所攝取的熱量可是不得了!

當然要我們在歡樂的時刻還能夠成功克制自己的慾望、做好飲食控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除了維持定期運動的好習慣,許多注重體態的美眉或在意身體健康的樂活族可是有撇步的喔!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機能輔助食品,都可以善加利用,像是可幫助控制澱粉熱量的北美白腎豆、油切的金針菇、幫助調整代謝的紅花籽油,幫助腸道環保的纖維和乳酸菌等,都是熱門的選擇。想在過年期間做好準備,安心的享受美食? 不妨到藥妝店詢問駐店藥劑師,或者值得信賴的保健食品廠商,他們會協助你選擇好品質、好口碑又適合你的機能輔助食品!

2007年5月9日 星期三

「轉載」腹部脂肪堆積 中老年婦女暗藏心臟病等危機

(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八日電)

許多勤儉持家的中年以上婦女,由於新陳代謝下降,卻常揀菜尾來吃,加上缺乏運動,結果變成大腹婆,看起來福態,在醫師眼中,卻暗藏著心臟病、糖尿病的危險。

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晨恩今天指出,中廣型的腹部肥,會引發一連串相互影響的心血管代謝危險因子 (CMR, Cardiometabolic Risk),比胖在屁股、大腿、手臂還危險,因為過量的腹內脂肪組織會分泌發炎因子,使血管硬化造成高血壓,甚至影響血糖代謝。

八十歲呂婆婆是個典型案例,她從年輕時就在丈夫和孩子用餐後,揀剩菜剩飯來吃,等到孩子長大,總不忘買給媽媽甜食嚐鮮,不知不覺中呂婆婆從柳腰變成水桶腰,血壓、血脂、血糖的指數一片紅字直到今年急性心肌梗塞住院,讓她感受到死亡的威脅,這才遵循醫師的建議,改變飲食,增加運動量,定測量腰圍。

江晨恩奉勸有點年紀的媽媽們,千萬別輕忽腹部肥胖的危險,曾經有位六十多歲的腹部肥胖糖尿病婦女,在飛航途中,上完廁所走出來時,突然昏倒,機上有醫師趕忙施予急救,婦人仍然因心肌梗塞而回天乏術,不幸猝死機上。

他表示,CMR主要危險因子包括腹部肥胖,即男性腰圍大於等於九十公分; 女性腰圍大於等於八十公分,血壓大於一百三十/八十五毫米汞柱,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在男性是小於等於四十 (mg/dl),女性是小於等於五十 (mg/dl),空腹血糖值超過一百 (mg/dl),三酸甘油酯大於等於一百五十 (mg/dl)。

另外還包括C反應蛋白發炎因子、胰島素阻抗性產生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上升,中年以上民眾應及早注意。960508

[轉載] 老媽撿菜尾 柳腰變「大腹婆」

【聯合報/記者魏忻忻/台北報導】

你家的媽媽總是「撿菜尾」嗎?許多媽媽勤儉持家,家人吃完飯後就負責把又油又鹹的菜尾撿食乾淨,如此長期吃進過多油脂和熱量,從柳蛇腰變成大腹婆,成為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。

母親節將至,醫師提醒天下子女,為了媽媽的健康,千萬別讓她再撿菜尾了。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晨恩昨天指出,中廣型的腹部肥,可能引發一連串相互影響的心血管代謝危險因子,肥肉堆積在腹部,比堆積在屁股、大腿、手臂還危險,囤積在內臟周圍的腹內脂肪會分泌發炎因子、使血管硬化造成高血壓、血脂異常等。

85歲的呂婆婆即是一例,入院之前,毫無心臟病史,僅血壓偏高,去年底卻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,裝置血管支架才保住一命。呂婆婆入院前體重94公斤,年輕時勤儉持家常撿菜尾,孩子長大又常孝敬媽媽甜食、豬腳、蹄膀等高油、高熱量美食嘗鮮,不知不覺中呂婆婆腰圍一年大一年。

這次住院讓呂婆婆自鬼門關走一遭回來,現在刻意飲食清淡,她說以前吃油油的荷包蛋,現在吃白水煮蛋,還把蛋黃拿掉。現在呂婆婆體重85公斤,腰圍111公分,持續減重中。問她減重辛不辛苦,她說:「不減就要住院,我可不想再住院!」

江晨恩指出,為提早預防疾病,心血管代謝的各項危險因子比疾病標準來得嚴格,如對於血壓偏高的定義是130/85mmHg,屬於高血壓前期,江晨恩呼籲,提早管理異常指數,是活得健康的不二法門。

【2007/05/09 聯合報】

2007年4月17日 星期二

「轉載」節食運動防復胖 夠你「瘦」一輩子

【聯合報/吳宛穎/永和耕莘醫院營養組組長】

根據外電報導,國外研究發現,節食減肥對大多數人無效,甚至愈減愈重。這可能讓人誤以為:減重不應節食,但實情恐非如此。

就營養學論點,正常狀況下,當攝取熱量少於身體消耗熱量,體重應可減輕,所以節食減重理當有效才對;但何以許多人長期餓著肚子、控制體重,成效卻不彰?
分析原因,可能是許多人節食減肥,都採取「單一食物減重法」,例如:優酪乳減重法、蘋果減重法或吃肉減重法,大量攝取單一種食物,長期下來,體重雖減輕,卻營養素不均衡,加上長期只吃一種食物,容易讓人失去耐性,不但減重無法持久、也不健康。

如果只靠運動減重,效果同樣無法讓人滿意,需知30分鐘的快步走或有氧舞蹈不過消耗200到300大卡,一塊奶油蛋糕的熱量即遠超過此數,所以只運動、不節食的減重觀念也是錯誤的。

減重之所以要強調運動,目的是為了提高新陳代謝率,同時燃燒脂肪、增加肌肉量,以使減重可兼顧健康。
因此,正確減重,應減少食物攝取以降低熱量來源,並配合運動增加熱量消耗,雙管齊下,才會事半功倍。但許多人的經驗常是:下定決心減重的初期,認真節食、運動,一旦體重下降,卻又放任大吃大喝,體重再度回升,這種反覆的過程,即是所謂「溜溜球效應」,體重像溜溜球般高低起伏,到最後乾脆放棄,就可能出現「愈減愈肥」的情況,對身體健康危害更大。

總之,減重的不二法門是:少吃、多動、有恆心,若只靠單一方法減重,常因過程單調辛苦,不易持之以恆。
最好能了解健康減重的目的與方法,找出可長久並持續應用的原則及生活態度,豐富減重過程中的飲食選擇,搭配不同低熱量食物,經常替換來源,並找出運動的樂趣,告訴自己堅持下去的理由,才能減少復胖的可能性。

建議有心減重的人,一定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,體重減輕只是第一階段目標,更重要的是第二階段防止復胖,這是一場耐力賽,能堅持到底、持之以恆才算成功。健康管理應該如同財務管理,一輩子用心經營,你準備好了嗎?

新聞來源:聯合新聞網

2007年4月14日 星期六

《健康飲食》吃飯也能降血糖 多穀米兼具口感與健康

記者:【黃庭郁/台北報導】

很多人為了健康而吃雜糧飯,但卻受口感不好所擾,新竹食品工業研究所研發出一種混和稻米、大麥、燕麥、薏仁及糙米麩五種穀類「重組」而成的「多穀米」,經過成大醫院研究發現食用3個月時間,有糖尿病患者飯後血糖降低10%,而由於多穀米比起白米有更多的纖維,對一般健康人也有不升高血糖的好處。

新竹食品工業研究所產品及製成研發中心研究員吳景陽說,重組的多穀米是一種結合多種穀類、打散之後再重新組合起來做成米粒形狀的「重組米」。沒有多種穀類常見的軟硬不均,卻能保有穀類豐富的纖維質,烹煮時不需要長時間浸泡,好煮、快熟,口感也跟白米接近,老人家食用也很方便。

成大針對糖尿病患者做了實驗結果,顯示多穀米有助維持血糖穩定。成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歐弘毅說,研究結果顯示,食用多穀米期間糖尿病患血糖狀況獲得改善,糖化血色素平均降低一成八,飯後血糖降兩成,連三酸甘油脂也明顯改善。歐弘毅說,多穀米所含豐富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,降低飯後血糖,飯後血液中三酸甘油脂也降低,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。而對於健康人的初步研究也顯示,多穀米相較於白米,比較不會讓血糖升高。

醫師提醒,所有的食品都只是輔助而已,不可以取代藥物、更不能取代健康的生活形態。食品工業研究所的多穀米已經吸引很多業者投入產品,可應用在三餐米飯、壽司、飯糰、速食粥品等。

你有FTO嗎?科學家首度發現肥胖基因

【中央社/倫敦十二日專電】

人類的肥胖研究出現重要突破。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指出,他們發現一個導致人類肥胖的基因,任何人只要遺傳到這個基因,肥胖的機率將高出百分之七十。這是第一個證明基因與肥胖有直接關連的研究,將有助未來研發治療肥胖疾病的方法。

另一方面,這個重要發現說明為什麼有些人不論如何努力減肥,體重仍直線上升,但也有人即使大啖美食,仍能保持苗條身材的原因。

帶領這項調查的牛津大學教授麥卡錫指出,這個被發現的肥胖基因名為FTO,一旦它的生物功能被發現,未來將有助研究人員研發藥品,協助肥胖者控制體重。

他說,「雖然FTO基因在造成人類肥胖究竟是如何發揮效能仍不得而知,但研究的結果已經令我們感到興奮」。
FTO共有二種形式,百分之十六的人有二個高風險變體,百分之五十的人同時有高風險與低風險變體,百分之三十四的人則是有二個低風險變體。


研究顯示,有二個FTO高風險變體的人,較有二個FTO低風險變體的人,肥胖的機率高出百分之七十,平均體重至少高出三公斤;而比只有一個FTO高風險變體的人,肥胖的機率高出百分之三十,平均超重一點二公斤。
多年來科學家知道基因對肥胖的影響很大,但一直無法找出究竟是那一個基因,麥卡錫說,「找出這個肥胖基因後,將有助了解部分民眾肥胖的原因,及他們罹患心臟病、糖尿病等併發症的原因,並能研發治療的方法」。

肥胖是英國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,平均百分之二十五的英國成年人都因為體重過重,被列為肥胖,男性比例高達百分之五十,女性則有百分之三十三。

這個研究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「科學」期刊。


【2007/04/13 中央社】@ http://udn.com/

2007年4月11日 星期三

「轉載」節食減重 三分之二復胖、半數更肥

【聯合報/編譯夏嘉玲/綜合報導】

全球規模最大的減重研究發現,節食減重對絕大多數人無效。節食初期或許體重會下降,但四、五年後三分之二的人體重都回復原先水準,有半數甚至更胖。體重像溜溜球一樣快速來回擺盪,有害健康,罹患心臟病、糖尿病與中風的風險都會增加。


這項研究分析卅多項減重研究的結果,研究主持人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心理學者曼恩指出,節食減重「弊遠多於利」,想減肥,節食並非安全有效的方法,效果不如飲食均衡、運動雙管齊下,「運動很可能才是保持體重的關鍵因素」。

曼恩指出,節食的人一開始多半能減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體重,「然而蜜月期過後,體重就又回復,絕大多數人都復胖,有的還變本加厲,只有極少數人能一直保持節食減重的成果」。這項研究發現,採行節食減重五年後,有半數人比節食前還胖約五公斤,而減重最多的是運動量最大的人。

研究人員相信,不少人復胖後可能因羞於啟齒而向研究人員低報,因此實際復胖情形可能更嚴重。研究成果已發表在「美國心理學家」期刊。另一項研究比較節食減重者與未刻意減重者,也發現節食者長期而言體重增加反而較多。

曼恩等人這項長達四年的研究,分析了一萬九千名男性的資料。此研究並非針對某類特定減重法,像是阿金減重法或「低升糖指數飲食」等,而是對節食減重的全面性研究。

節食導致體重反覆迅速增減,對健康不利,不但罹患心臟病致死風險倍增,還可能導致中風與糖尿病,免疫系統也會受害,感染風險增加。五十八歲婦人克莉絲就是節食無效的見證者,她為減掉生完兩個孩子後多出來的十九公斤贅肉,四十年來試過無數減肥法,包括只吃葡萄柚、喝甘藍菜湯,也試過少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的「阿金減重法」,體重反而飆到史無前例的一百零八公斤。現在她做有氧運動,體重維持在七十公斤。